流行的意外 參觀心得

週日綿綿細雨的午後,又來到了台北當代藝術館,當代藝術館裡展示的往往都是很前衛的藝術,和一般美術館不一樣的是,當代的作品是以各種形式去呈現的。

很幸運,一進場就剛好遇上了專家的導覽,是參展的藝術家-吳鼎武(瓦歷斯‧拉拜),在專業角度的剖析之下,讓我更深刻的理解每個作品,不然又要淪為走馬看花,無法理解每幅作品真正的訴求和價值。

以下是我針對每個作者的作品,所進行的作品分析和發想。

第一個作品是美國藝術家E.V. Day的「香奈兒-變身」,作者以女性議題作為主題,把流行服飾以爆炸性的方式呈現,爆破中心的那個人是藝術家的本尊,臉部特別以男性的樣貌呈現,是一種反諷的手法,要告訴男性別再以服飾的包裝去看待女性的身體,而要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女性;作者希望女性可以突破性別的刻板印象,在21世紀可以女性成為政壇領袖。

第二個系列作品是台灣藝術家王九思的「二十四孝」。二十四孝是古人孝順父母的各種方式,多半是不宜模仿的,故又稱「愚孝」。他主要是講現代女性效忠時尚的極致功夫,與愚孝的故事比較起來可說是相庭抗禮、不分軒輊。把古代孝子對應於現代時尚追隨者那般痴狂的行為,所執著之事物痴戀到某一個境界,所產生的共通性,古今中外皆然。

作品呈現出女性柔和的狀態,說明現代台灣女性對於名牌的追求,物質慾的需求。「孝感動天」內文是這麼說明的,「時尚寶座是你的,它是給苦心追求,不斷吞食、不斷堆砌的有心人,最大也最沈重的嘉勉」。這幅作品裡女生化妝的樣態,身份和地位還不配他頭上所搭配的名牌飾品,各種時尚飾品擁有的越多就代表越高尚嗎,似乎不然,反倒會成為一股壓力,壓的你喘不過氣來。

「親嚐湯藥」內文是這麼說明的,「時尚這玩意是舔嚐過之後,便不斷得按時吞服的蜜糖,最大也最沈重的嘉勉」。之中女生喝的是個知名的商品,正好產品名稱就叫做「Poison」毒藥,真的相當的諷刺。

他的這系列作品也以二十四孝對現代人進行反諷,用金錢堆砌出來的不是德行,而是無底洞的物質慾。他的這系列作品,都是模特兒下去拍攝的,把時尚性帶入,構圖的醞釀上非常成功。

第三個系列作品是荷蘭藝術家梅拉‧嘉思瑪的「追隨者」。他運用穆斯林文化裡各種組織機構的一顆一顆徽章,編織成回教女性的包裹穿著,說明回教女性受各種組織文化的束縛,而回教女性只能從一個眼睛的洞口看著外面的世界,他把原本只是女生披覆黑帳的意義再進一步的深化,這些黑帳是整個社會組織下的束縛,這幅作品有點悲觀,作者希望女性可以走出這個束縛。

九一一之後,西方向全球控訴對於穆斯林的恐怖與威脅,作者想要表達的是,其實我們是被西方政權給洗腦了,一如我們崇尚使用的NIKE、PUMA名牌球鞋,我們被西方主流的消費文化給牽制住了,我們何嘗不是那個在黑帳底下看著世界的人嗎?作者希望我們大家都可以掀開黑帳走出來,跟西方說NO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馬來西亞藝術家辛琳‧吉爾的作品。他的作品都是以亞熱帶的植物、水果來呈現。「搞定了」這一幅作品,是一個馬來西亞的黑髮女子企圖以香蕉的金黃模仿西方的金髮,眼神充滿了希望,但其實這只是曇花一現,香蕉皮是會變黑腐壞的,再加上他的黑皮膚,這一切根本就不是真實的,就像真假公主,始終是模仿不來的,遲早要面對真相的。作品名稱叫做搞定了,其實根本就沒有搞定,這才是最諷刺的。

作者的作品是跨文化的,然後發現文化間的差異,並學習到必須要跟主流文化說不。他的作品多以黑白來呈現,容易凝視,可以好好的端詳,對於植物以莊嚴的方式呈現出來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美國藝術家康居易的作品。他的作品是在談全球化,為第三世界發聲,他的作品說明人與人之間、人與環境之間的相處之道。他所做的帽子、圍巾都是必須要兩個人一起穿著,他有在日本拍攝一系列這些作品的使用照片,說明人和人的互動關係,是多麼緊密,有益處當然也會衍生出危機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阿根廷藝術家妮可拉‧康士坦丁諾的作品。他的作品是以矽膠製成,模仿人類的毛皮,製造出各種衣服、皮包、高跟鞋、馬靴等配件,可以清晰的看到人類的毛細孔、乳頭、肚臍。主要是諷刺人類對於動物皮毛的需求太大,殺戮的過程太不仁道。所有作品模仿人類的皮膚和毛髮來製作,並諷刺的以高級商品櫥窗的方式來販售。人類皮膚顏色相當的搶眼,矽膠摸起來軟軟的,是冷冰冰的觸感,和身上的皮膚相較,我起了雞皮疙瘩,整個感官受到相當大的震撼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負責帶我導覽的吳鼎武(瓦歷斯‧拉拜)的作品。整個展場是黑的,所有目光就投注在這五幅原住民影像的作品上,他說這是祖靈的顯像,希望我們所有的器官或是精神上的不舒服,走進來之後,都能夠因而得到庇蔭,作品囊括了澳洲北部的原住民、北美的印第安人、泰雅族人。

其中有一幅是「阿嬤」,阿嬤的臉上有「紋面」,他特別機會教育,強調不能再說是黥面,要說是紋面,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,對於泰雅族而言是種歧視的說法,阿嬤的額頭的這幾條紋路,象徵的是阿嬤善於織布,泰雅族女孩在十五、六歲時就必須要學會織布,未來嫁人時就能把這項才藝帶去夫家。另一個有紋面的伯伯,他額頭上的紋路的意思是,獵人頭的紀錄,這些紋路都可以來衡量對族人的奉獻,是相當的感人的。

阿嬤這張圖我看了很感動,他的眼眶濕漉漉的,有一種得到溫暖的感動,彷彿真實的活著,但其實他並不是真實的,而是虛擬的。

這幾幅圖是由三大族群的臉部拼湊而成的,這些人都不存在,全部都用電腦合成。主要是訴說一般漢人對原住民的觀念是用拼湊的,意外中拼貼而成的,我們其實並不瞭解全貌,必須要深入瞭解後,仔細看才能發現蛛絲馬跡,希望我們更懂得珍惜快要消逝的原住民文化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奈及利亞藝術家因卡‧修尼巴爾的作品。「奧黛爾與澳潔塔」這幅作品,是以西方休閒娛樂芭蕾舞為主題,用錄影藝術來處理,衣服配件有點奇怪,舞姿也有點奇怪,與一般都不相同,影片中的兩個舞者一黑一白。

舞者身上的花布圖騰,是殖民國荷蘭在印尼所發現的圖騰,然後在殖民非洲時變成非洲當地的文化圖騰,這個例子很像台灣的排灣族有一種流傳的琉璃的藝術品,但根據考據這是當時排灣族人和經商的西班牙人以物易物獲得的,因為覺得寶貴,把它當作傳家之寶,故成為排灣族的傳統文化,其實是由西班牙引進的,說明文化的衝突和融合。

作品中,有一個框,黑人和白人的動作幾乎一模一樣,說明黑人希望能學習白人,但不管學的再逼真,種族歧視是消不掉的,當舞者跳出了框,即沒有了影像,這種衝擊的感覺實在是好強烈,彷彿終其一生也無法抹滅膚色、種族的差異事實,出了框架就立即幻滅了。

美國美稱為民族的大熔爐,但其實出過國的就知道,這終究是個幻象罷了,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人民可以沒有種族的歧視。原料的混合相當的容易,而膚色的混合有多難,這世界何時才會沒有種族和膚色的劃分呢?會有這麼一天嗎?

這個影片作品,大螢幕的投射,看起來非常的過癮。沒有配音和音樂,只有和地板摩擦的聲音,讓人可以聚精會神慢慢的欣賞,因而有所啟發。

「獵犬」這幅作品,3隻米格魯是以玻璃纖維製作,非常的逼真,3個沒頭的獵人穿著鮮豔、高彩度的衣服,彷彿都可以去走Fashion Show。假如用意識型態來投射的話,西方強權國家就是那些獵人,就是所謂的第一世界,他們姿態幽雅而悠閒;而台灣就貴為獵人身邊的獵犬,換句話說就是走狗,就是所謂的第二世界,在嗅尋獵物;然而最前頭那隻面露掙扎、不安的狐狸,就是所謂的第三和第四世界。整個作品的意思是,第一世界藉由第二世界欺負第三和第四世界,就像中國和越南是世界的工廠,他們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頓,除了低廉的工資剝削,還要承受工業污染的病痛,第一和第二世界是不會關心的;就像中國人吃飯要的筷子,是倚靠砍伐印尼和巴西的森林,土石流和污染也是當地人在承受。這些是各個環節上的型態,想起來雖然很主觀,但事實就是如此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委內瑞拉的藝術家荷西‧安東尼歐‧何南德茲-迪亞茲的作品。「呵護」的作品,訴說我們所有各種名牌的服飾都是由第三世界的工廠支撐著全球,每個工人一個小時的工資不到一美元,而知名的設計師可以得到幾萬元美元的設計費,這對於第三世界而言並不公平,是一種壓榨。反觀自己,我們身上有多少標籤,都是來自於這些人民。有一幅剛脫掉的褲子沒摺好放在沙發上,意味著他們無力的表情,很寫實也很生動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印度的藝術家席帕‧古塔的作品。「無題」的作品,用滑鼠操控畫面裡的人做動作,呈現人很想控制別人的慾望,可以得到一些控制別人的成就感。畫面中的人都穿著時尚的迷彩服裝,即使剪裁不同,但都做一樣的動作。未來這種新媒體的藝術會越來越頻繁吧!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日本的藝術家碧悠畢露的作品。作者本身是男兒身,喜歡女性的裝扮,目前正在做變性手術,身份認同確認是小姐。作者受到祖母的影響相當的大,作者本身有精神疾病,祖母一直長期的照料他,對他影響很大。「祖母」這幅作品運用日本燒給祖先的東西製作而成,下面是祖母的衣官塚,上面是他,整幅作品說明對祖母的懷想,給我很平靜的感覺,得到了一種安詳的感覺,是一個莊嚴肅穆的作品。
整個作品幾乎都是塑膠的蝴蝶構成,若以中國人的角度來看,是一種化蝶思想,把死亡看的更加綺麗。

下一個系列作品是台灣的藝術家何孟娟的作品。這一系列的作品是作者Cosplay扮演很多角色,用影像合成的方式。說明白雪公主的真實生活性,比較沒那麼理想化,有上班族、熟女、貴夫人的各種時刻,有七情六慾,有更多的可能性,展場有結婚之後的新房,點出結婚之後要面對更多的社會真實面。

最後一個系列作品是德國的藝術家娜匝克特‧艾克琪的作品。他把整個衣櫃的衣服都穿在身上,看著他一件一件穿完為止,給人非常震撼的感覺。女性衣櫃裡的衣服,永遠都不會少一件,最好是越多越好,就像作者穿著的慾望處於顛峰狀態,一直比衣服穿在身上,但穿越多壓力就越大,越喘不過氣來。以此作品來說明,追求流行和時尚是一件很愉悅和美好的事情,但當慾望沒有終止的時候,就是種重大的負擔,ex:金錢。作者是以穿衣服來表達,用反諷的方式,是個行為藝術的單元。

「流行的意外」展覽,給我很大的啟發,運用動態的當代藝術,生動的、具體而微的給我多感官上的震撼,這些作品訴求的不再是美感,而是一種警世,對於社會現象的反諷。

流行的價值和時尚的價值,在每個作品裡都一再地被拿出來檢視和檢討。當我們自以為創造美和創造流行的背後,有多少可怕的環節,造成這世界多少的意外。
這些藝術家的精神和意念,讓我相當感佩,我一定會永遠記得今天午後你們所給我的啟發和感動,我不會再盲目,而我會把這些感動也分享出去,希望也能為這個社會作一些改變。

六肆零
六肆零

Travel writer & blogger in Taiwan. Sharing photography, travel and life。 喜歡自助旅遊,喜歡戶外運動,喜歡拍攝有溫度的風景,紀錄有人情的故事。

文章: 13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