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經報告

這本書作者以易經來述說歷史上的故事和生活上的種種啟示,易經取法於天地萬物,蘊藏著大智慧、大胸襟和大視野,我一直在反覆玩味和體驗他所給我的啟示。

易經是一本說「變」的書,變是天道,變是永遠的,我要懂得順應變化,變中則通,找到進退、中庸的生存之道。

這本書花很多篇幅在講「守柔」的原則,為有柔弱的方略才有前途,這也是一種無為。另外此書也花很多的篇幅在講述「有孚」就是「誠信」,這是一種德行,誠信和中正是德的根本。

我以作者所提出的觀念,對照我有所啟發的經驗,來做闡發。

作者在第一章「三人行,則損一人」,依據損的六三:「三人行,則損一人; 一人行,則得其友」。象曰:「一人行,三則疑也」。天啊,孔老夫子不是說:「三人行必有我師」嗎?這本書一開始,就給我爆炸性的改觀。三人齊行真的很難維持等邊三角形的關係,很容易與其中一人親近,而疏遠另一人,這就是傷害,是損,損人不利己。當然,謹慎、戒懼、謙讓、寬恕可以把這個定勢減少到最小。

作者在第三章「有即無,無即有」之中談到:「易經認為,你有了,也就意味著你無;如果你無,也就意味著你有。」
我一直覺得,人生中,最美的是從「無」到「有」的過程,當你什麼都「有」了,反而什麼都變成「無」了。就像我現在想環島,雖然錢不多,只有台破單車,因為無所顧忌,就可以直接騎著去環島;我想當我有錢時,有錢可以買更好的裝備,我要最高級的避震輪胎、我要最好的護膝,要住五星級的旅館,那時不管是體力和時間,反而再也不可能騎單車去環島了,也不可能像以前享受到那種流浪的日子。

我也一直覺得,有時候為了「有」,就要斷然冒險,與其說冒險,不如說是敢衝,
很多東西要靠自己才能走出去,這是一種有無的轉換。

吳淡如的「陪我到天涯海角」中說道:「小時候,只要感覺『諸事不順』,我就希望有人可以帶我到天涯海角。後來我明白,能帶我到天涯海角的,只有我自己。」
確實,能夠帶自己到天涯海角的只有我自己,所以我習慣說走就走,不用任何理由來羈絆自己,能走多遠,就走多遠。

在第六章「知福與惜福」之中:「幸福與富有沒有關係。幸福與高貴也沒有關係。」
我覺得幸福不見得要富有,而是內心的富足,其實幸福很近很近,只是自己還不知足。

作者也說:「幸福,也許在於你一生的努力和追求。是一個過程,而不是享受。」這一段話我想了很久,我通了。我在追求夢想的路上,當下會覺得那是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間,逐夢踏實的過程是多麼撼動人心,那個過程一輩子都覺得無悔值得時,就是一種美滿的幸福了。

在第十二章「路都在眼前」中:「人生的道路,不需要往虛無飄渺的世界去尋找,只要注意生活的細節,從生活中去體認即可。生活最重要的,往往不是力氣,而是慎辯和自信。」
我覺得其實人生其實有很多路,關鍵真的在於自己肯不肯去慎辯和自信。總是有人說,老天爺斷了你的路,但對於我來說,當老天爺為我關上這扇窗時,想必就是為我開了新的一扇窗。當他不讓我走上這條路時,就是引導我走向更正確的道路。

在第十六章「需要是一所學校」中:「美國作家馬爾騰的觀點認為:『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最大才能、最高力量,總不能認識;只有大責任、大變故,或者生命中大危難的磨煉,才能把它催喚出來』

試問我在每一刻的作為真的有盡全力嗎?我在準備這次期末考的過程是盡心盡力的嗎?人總是要在困境之時、國家危難之時,才能把才能爆發出來,一如一句古話:時勢造英雄。

我想人們一旦認識到了這些,就可以赴湯蹈火,敢於承擔。人只有在困境裡、在絕境之中,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。當一個人把重大的責任擱在的肩上,他彷彿走入了絕境,他自然而然的會把體內隱藏的全部力量發揮出來,喚出他非凡的智力、毅力,和解決困難的信心,以及勇往直前的氣概。

如果我沒當過社長,我就不會瞭解,社團所帶給我的這些無形的價值,是責任,是堅定,是態度,是希望,是自信,是一顆不怕困難的心!也只有這些東西,再專業都學不到,因為這是一種過程,一種訓練,這種感覺沒有親身經歷不會懂。

換句話說,當你走進了「困」卦,也許你就偉大了。

第二十章裡說道:「易經說,壞的事情往好的方面想,依時機與運用,惡行也有善用的一面。」

人生中難免都會有很糟的歲月,但我覺得我們要試圖從之中找出正向的意義,這樣對於自己在往後面對困境的態度才能夠有所改觀,依照波峰波谷理論,沈淪到底不就是重生的開始。

記得我高一的時候,和朋友的相處上並不融洽,算是一段遭透的日子,也因為如此,都一心一意的投入在電腦繪圖軟體、網頁軟體、動畫軟體上面,那段嚐起來乾澀的日子,卻是一生之中對外競賽最多的一年,全國的競賽和校內競賽都獲得不錯的佳績,仔細回想,那是我一生上台領獎頻率最多的一年,也是那一年的沈潛,注定我一生的人生志業。後來,在高二交到不錯的朋友,補足了我之前的遺憾。

彷彿這一切都是註寫好的。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,老天爺在此時不給你的,我相信只要你繼續好好的努力,老天爺總是會在有一天在最好的時機給你。

易經是一本憂患意識很重的書,對於人生有相當多的警醒,給我很多治標和治本的啟示。

在第二十三章「身能由己」之中:「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變的,而變了現狀就隨之改變了。所以從事情的本質來說,沒有身不由己。」

我個人認為,有些事情是身能由己的。很多的動心起念,都是由自己所引發的。我常對自己說:我的情緒可不可以不要隨著別人的影響而起伏不定,快樂的選擇權在我自己身上,並沒有人可以主導我,只有我可以主導我自己。

有時的意識狀態是自己的感覺在作祟,是「你總是讓我覺得受傷害」?還是「是我選擇以受傷害的感覺來解釋我們之間的關係」?其實快樂和悲傷都是我的選項,只是我當下要怎麼選擇。

身是由己的,我也還在學習,學習和自己相處。我對自己說,我這輩子最好的朋友一定要是自己,我要把自己建設成一個成熟,並且能獨立自主的人,我在努力的把自己建設的更好。

在第二十五章「寬容」:「君子應當效法天地,以寬厚的德行,負載萬物。只要你像大地一樣坦蕩,一樣筆直,又極為寬大,如果你具有了『直』、『方』、『大』這樣的德行,不需要學習,也不會不利。」

寬容真是個大學問,是縮小自己、放大別人,是一個超脫自我執著的智慧。我很喜歡聖嚴法師講的這段話:「面對 接受 處理 放下」。很多事情是需要積極面對的,甚至是需要包容以待的,我就會告訴自己為有如此,才能真正的放下。

第二十六章「人生大境界」:「人生的大境界是什麼?是無止境!學習無止盡,事業無止盡,科學無止盡,試驗無止盡;生命無止境;幸福無止盡,苦難也無止盡…《易經》的『未濟』卦與『既濟』卦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。任何事情,任何東西都是可以結束的,但又都是沒完沒了的。」

這一段話說的好實在,一如我對易經的看法,易經雖然有明確的規範每個境界,但是每個境界卻帶向無止境的循環,週而復始,每次的完成都是「未完成」的開始。易經是個無止盡的浩瀚學問,要用一生去體會、去學習,每次要怎樣思維,要用什麼樣的姿態,付諸怎樣的行動,這是鍛鍊自己的智慧,要一次要比一次更成熟,一次要比一次更穩健,一次都不能懈怠,努力的過好每一天,我的一生就會更美滿。

此書從生活上啟發,給我下了最簡單明瞭的註解,這本書只是帶我入門,我必須要下更多的功夫去去領悟、去學習,期許這些能夠變成我人生路途上的錦囊妙計,我引領著自己走向不凡的人生。

六肆零
六肆零

Travel writer & blogger in Taiwan. Sharing photography, travel and life。 喜歡自助旅遊,喜歡戶外運動,喜歡拍攝有溫度的風景,紀錄有人情的故事。

文章: 1326